时间:14/02/2014 发布者:中国矿业报
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,相关人士透露,工信部将2014年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主要预期目标定为: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.5%以上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%,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,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。“2013年,我国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、二氧化碳排放量定的目标是下降5%以上,2014年调整为4.5%,可见工业节能减排的难度越来越大。”一位与会人士告诉记者。
工业面临低碳转型压力
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,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,对工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,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。“从工业化进程趋势看,必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,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;从国际竞争格局看,我国工业面临绿色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,因此必须推进结构调整、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,推动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。”苏波称。
据会议透露,2014年将重点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,狠抓工业节能降耗,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,扎实做好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,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,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,加强节能减排基础能力建设,推动建立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。
记者了解到,在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同时,还有望启动工业碳排放前期研究,在总结第一批试点经验基础上,研究扩大甲醇汽车试点范围;尽快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目录,组织推广应用;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和优惠扶持政策、再制造产品和旧件出口监管等政策。
工业结构持续重化催生挑战
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,2014年,重工业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轻工业,工业结构重化将继续拉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,这将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。“从发展趋势上看,自2012年8月以来,重工业连续10多个月同比增速快于轻工业。从目前来看,重工业能源消耗比重依然偏大。”北京嘉华咨询顾问公司行业分析师王晓麟告诉记者。
根据赛迪智库的研究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将在2014年继续影响企业节能减排。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显示,71%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“非常严重”或“比较严重”,企业设备利用率仅72%。同时,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、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。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,过剩产能调整工作进展缓慢,大多数企业认为,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,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。“在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不减且需求难以大幅回升的情况下,工业企业整体利润改善空间有限。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,无资金用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,造成工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。”赛迪研究人员称。
此外,据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,目前执行的大部分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偏低,钢铁、电解铝、电池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10年前我国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制定的,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要求。能源计量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,全国能源计量的一致性无法保证,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。
面对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一系列挑战,工信部方面表示,将组织相关地区的钢铁、水泥、化工、石化、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企业开展清洁技术改造,组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,今年重点放在生产企业贯标、专项工程推广实施和政策机制建设上。
加快建立绿色发展政策激励
业内普遍认为,进入2014年,在工业经济“平稳增长”的预期下,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。不过,化工、建材、钢铁和有色等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重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,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或逐步显现。
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表示,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加快建立绿色发展政策激励。“过去我们更多依靠行政约束的办法促进节能减排,今后更要综合利用法律、价格、财税、标准和行政约束等多种手段,建立完善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相一致的制度体系,强化对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引导和约束。”周长益此前称。
对此,业内建议,除了加强节能、节水、资源循环利用法规建设,形成工业绿色发展的法治环境外,还要着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,阶梯电价等政策建设以及节能资源协议等市场新机制,探索建立工业节能产业基金,创新节能环保投融资机制,努力引导工业发展从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。
苏波透露,将积极创造绿色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,进一步完善阶梯电价、行业准入标准等政策机制,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。
为此,2014年工信部将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中心任务,全力推进节能减排、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,突出做好重大的、战略性的工作任务,抓好工业绿色发展的专项行动,推动低碳工业园区建设,下力气抓好电机、锅炉、内燃机等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升,推行清洁生产,推进工业终端清洁高效用煤,抓好一批节能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,力争在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。